新甘肅·甘肅經濟日報通訊員 高匡宇
在甘肅省交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G312線豐馬項目工地,狂風裹挾著黃沙肆虐,天地間一片昏黃。一輛越野車在戈壁灘上艱難停穩,車門打開,王村從車上躍下,渾身沾滿沙塵,眼前這片風沙彌漫的工地,已然成為這位扎根項目一線20余載的老黨員、項目質監負責人與病魔頑強較量的戰場,更是他堅守公路質量初心的神圣之地。
廿載筑路,逐夢前行
1999年,王村從甘肅省交通學校畢業,懷揣著對筑路的熾熱夢想,以最基礎的試驗員身份開啟了公路人生。在蘭州公路總段工程處,他的身影輾轉于S201線景中、G30線山臨高速、G109線河海路等10多個項目。烈日下核對配合比,寒風中檢測壓實度……十年間,他的足跡遍布隴原大地,參與建設的公路里程超800公里,從青澀試驗員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工地試驗室主任。
2014年,王村調任蘭州公路管理局試驗檢測技術服務中心,進入公路養護領域后積極推動技術革新。他將全斷面檢測技術應用于巉柳高速、蘭海高速等工程,創造出合格率100%的行業標桿。2018年,擔任甘肅昶陌檢測公司經理期間,他帶領團隊高質量完成G312線清和路、甘南瑪沁路等關鍵項目檢測任務,主持編寫的《路基橋梁質量控制綱要》成為項目檢測權威范本。憑借出色表現,他先后獲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10余次,多項創新成果獲上級嘉獎,在公路建設領域綻放光彩。
隱瞞病情,堅守戈壁
二十多年的一線奮戰,讓王村的身體漸漸透支。2022年,在毗鄰蒙古國、環境惡劣的G331線大紅山至霍勒扎德蓋段項目工地,一陣劇痛幾乎將他擊倒。緊急返回蘭州檢查后,“惡性腫瘤”的診斷書如晴天霹靂,讓這個面對鹽漬土、狂風、溫差等難題從不皺眉的硬漢陷入憂慮——他怕就此離開心愛的筑路一線。
“就算倒,也要倒在工地上!”王村悄悄藏起診斷書,只告訴兄長,對妻兒和年邁多病的雙親輕描淡寫說是“痔瘡手術”。疫情期間醫院的探視禁令,暫時讓這個謊言顯得“合理”。但當麻醉藥效散去,看到妻子憔悴的面容,這位戈壁硬漢的淚水奪眶而出。岳父肺癌晚期、岳母腦出血癱瘓、父親塵肺需吸氧、母親體弱、女兒正值中考關鍵期,家庭重擔全壓在妻子肩上。多年漂泊在外,他缺席了太多家庭時刻,而妻子那句“你把路修結實,家里有我”,成了他穿越生命至暗時刻的最堅實力量。
帶病創新,樹立標桿
手術后,醫生力勸王村休養,可他的心早已飛回戈壁工地。他毅然選擇邊吃藥邊工作,把藥品和圖紙一同裝進行囊:“我的戰場在一線。”2023年5月,他婉拒省交投公司黨委安排的機關崗位,主動請纓奔赴任務緊迫的G312線豐馬項目,擔任質監科負責人,將對抗病魔的堅韌全傾注到工作中。
戈壁筑路,鹽漬土“脹”壞路基、大溫差撕裂路面等問題如攔路虎。病痛纏身的王村帶領團隊沖鋒:針對鹽漬土,推廣“兩布一膜”隔斷層技術,給路基穿上“防鹽衣”;橋梁施工推廣箱梁鋼臺座流水線作業,大幅縮短工期;創新“滴灌覆膜養生技術”呵護橋面,使混凝土裂縫發生率驟降90%;還推廣3D控制技術精修上路床、研究防離析施工工法。他主導的“水泥混凝土橋面鋪裝滴滲養生系統”申報發明專利,“公路護欄測量裝置”等4項成果申報實用新型專利。編寫的《路基、橋梁質量控制綱要》及路面工程“平安百年品質工程”標準化細則,為施工立下“硬規矩”。牽頭開展“質量月”“樣板工程”創建,推行“細節入手、先導試點、全線推廣”模式,通過首件工程樹立“活標準”,既根治質量通病,又降低施工成本。
在豐馬工地,王村是出了名的“鐵面”質監人。口袋里總裝著小本子,記滿工地“小麻煩”。每周至少四五天下沉施工標段,趴在橋面查工藝,遇問題當場指導甚至示范。他將材料檢測關口前移到碎石加工源頭,杜絕“帶病入場”,要求質監人員聯合試驗室全天候輪值督導,烈日下的瀝青攤鋪、寒夜里的箱梁澆筑,都擋不住他巡查的腳步。
精神傳承,照亮征途
“王科長眼里有活兒,心里有光,跟著他干,再苦都覺得值。”青年技術員的話道出團隊心聲。王村的拼勁,恰似戈壁灘上的駱駝刺,在荒涼中頑強扎根生長。他把對家人的愧疚、對生命的珍視,都融進腳下的公路。
項目上,他精益求精的質監精神感染著年輕人,成為學習榜樣;生活中,他豁達開朗,辦公室和宿舍收拾得整潔,綠植盎然,映照出不向命運低頭的熱忱。“換個角度看世界,問題就豁然開朗。”他常這樣開導同事。當醫生宣布他戰勝病魔、身體無大礙時,這份喜悅不僅屬于重獲健康的生命,更屬于鹽漬荒漠上延伸的希望之路。
夕陽如金,灑在蒼茫戈壁。王村佇立新筑路基旁,手中握著粗糙碎石,仿佛在訴說二十載筑路春秋。遠方,滿載貨物的卡車沿希望之路駛向天際。2025年7月30日,人社部、交通運輸部聯合授予王村“全國交通運輸系統勞動模范”稱號。這份榮譽,是對這位共產黨員、交通質監人以病弱之軀在戈壁鑄就不朽豐碑的崇高敬意,更將激勵更多交通人在筑路征途上奮勇向前。